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十三行博物館與地方的結合

十三行博物館與地方的結合 圖/文 古佩玉*

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位於八里左岸,開館於民國92年,為北台灣第一座考古類型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的成立源自十三行遺址的搶救與挖掘成果,因此,該館自始就與地方有無法脫節的淵源,並本著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在營運初期即擬定「水岸・社區・博物館」總體營造計畫,整合自身與周邊資源,以十三行博物館為核心,結合周邊社區的開發,發覺八里的在地特色,以達至「龍形八里、觀音曦照,八里左岸、風華再現」為營運目標。

然而,十三行遺址儘管是意義非凡的珍貴資產,但這些文化資產不是生財的工具,對原本荒涼的八里地區,如何能是帶動地方發展的關鍵?讓在地居民親近博物館,進而認同社區營造的理念是首要任務,其次是吸引外地觀眾到八里來,除了推廣八里在地特色,更利用觀光人潮刺激地方的發展。作為社區營造的帶領者,十三行博物館必須先融入當地,展示教育仍是最基礎的職責,但善用地方居民,讓學校教師進駐博物館,任用當地居民為解說員或志工,博物館與地方成為彼此不可或缺的資源。居民與在地文化的距離更接近了,不僅產生認同感,更成為推廣在地文化的宣傳者,而十三行博物館將持續地發揮博物館的影響力,不只在博物館內,更積極地向外發展,引進人潮,推廣八里的美好。

在該館每年的行事曆中,除了在館內的特展之外,每年於7-8月利用館外的陽光廣場舉辦太陽祭,10-11月舉辦左岸藝術節,在這些活動中館方積極邀請具原住民色彩的表演藝術團體參與演出,並舉辦裝置藝術展,希望藉此吸引更多民眾的目光,提升在地的文化素養,打造八里左岸是藝術的、文化的、活力的形象。除了這些藝文表演,館方積極利用自身的資源,與當地的特色結合,推行八里一日遊、一日劵的活動,或爭取辦理各項活動(如:2009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走出博物館實體的軀殼,十三行博物館展現博物館除了展示教育,還有更重大的社會責任。

十三行博物P1010028-m館外觀。

 

 

 

 

 

十三行博物館常設展,將八里地景-海邊也納入展示中

PB250086-m



*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春遊博物館,陶博館醃梅趣!

春遊博物館,陶博館醃梅趣!               文/圖 尤芷鏞 *    

       一年一度由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的「甕藏春之梅-醃脆梅活動」,已經邁入第九年,每年皆吸引大批人潮,素有陶博館clip_image002「春吶」的響亮稱號。活動源自於為幫助921大地震後的南投梅農,改善當地生計,因此與南投梅農合作辦理。除了挑選來自南投水里特有的青梅外,由於陶的微量透氣性,適合用來保存醃漬食物,館方便請陶藝名家每年為梅甕設計不同的樣式,以推廣生活陶瓷器皿的應用,也希望讓民眾更了解陶的特性。例如2006年利用鶯歌傳統的四角窯,以柴燒方式燒製梅甕;2008年則邀請鶯歌高職陶工科學生彩繪梅甕;而今年由知名陶藝家陳啟南所設計的梅甕《方圓之間》,從蓋頂到甕底,皆用「方」、「圓」組合而成,造型非常特別,除了盛裝脆梅,也可作為碗盤或花器使用。

      為了避開人潮,特地選擇非假日的下午場次參加活動。來到博物館後方的廣場,已見工作人員忙進忙出,準備工具。活動主持人是來自南投水里呆呆休閒農業區[1]的盧班長,長久以來負責梅子的推廣工作,因梅的古字為「槑」,農業區因此得名。活動在閒聊中展開。每位參加者有一公斤的青梅與一口陶甕,跟著盧班長細心又風趣的解說下,按部就班開始處理青梅。

clip_image002[11]clip_image004      首先是「殺青」,必須用粗鹽與青梅一起搓揉,去掉果皮上的絨毛,直到青梅顏色變深且濕濕的,是需要手勁的步驟,只見眾人賣力的「搓搓樂」,掌心也經歷了一次天然的去角質SPA。clip_image004[8]                                                     接著是「拍裂」,以木槌將梅子敲破一小洞,看似簡單的動作卻需要幾分技巧,若是太過用力,梅子馬上就呈現果肉分離,賣相不佳的狀態。

clip_image002[13]

      最後將青梅與粗鹽一併放入甕中,初步的醃漬工作即告完成。由於時間限制,後續工作必須帶回家自己繼續DIY,盧班長搭配講義為大家解說後製工作,包括漂洗、瀝乾、加糖浸漬等,讓大家step by step,就能做出成功的脆梅。

      整場活動下來,新鮮感超越了一切技術上的步驟,不論是婆婆媽媽、親子團體,或是三五好友,都沈浸在醃脆梅的樂趣中,活動過程輕鬆,老少咸宜。如果意猶未盡,博物館也提供一日遊的教學活動,包括醃脆梅活動、梅甕製作體驗課程、展覽參觀與影片欣賞。因此,不妨趁著春日好時節到博物館走走,享受醃脆梅的樂趣外,嘗酸甜,也能與博物館更貼近,醞釀心中的好滋味。


*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1] http://shuili2008.myweb.hinet.net/list.html 呆呆休閒農業區官網(20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