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蘭博研討會住宿資訊

各位與會貴賓您好

建議您可至http://jiaosi.hotweb.com.tw/ 礁溪溫泉網,找火車站附近之旅店投宿

並可在本篇文章下方意見處,留言尋找能跟您共同投宿的室友,以分擔房價及計程車費用

並提醒您注意自身安全,尋找交通部認可之合法旅店,

勿在網站上公佈自身電話與個人資訊,而以e-mail作近一步聯絡之方式。

蘭博研討會籌備小組敬上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蘭陽博物館學術研討會錄取名單及公告

敬啟者您好:

蘭陽博物館元年學術研討會訂於2010年9月9(四)、10日(五),假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會議廳舉行。本研討會因場地限制,人數上限為80人,由於報名情況踴躍,主辦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基於會議品質及舒適度考量,以具下列條件者優先錄取:

(1)各縣市級博物館之相關從業人員。
(2)其他博物館之相關從業人員宜蘭縣內從事博物館與文化資產相關背景人員。
(3)縣市文化局、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等單位。
(4)地方文史工作者、團體。
(5)學術單位、博物館業務相關公司。
對於未獲參加機會的報名者,感謝您的熱情回應與報名,但實在是受場地限制之關係,若臨時有學員放棄參加之機會,同樣將以上述五點做為遞補之順序。

蘭陽博物館元年2010學術研討會 與會人員報到編號 請至下列網址下載查詢。 http://ims.tnua.edu.tw/meetccp/list.doc

注意事項:
(1) 研討會議程請以研討會官方Blog(http://meetccp.blogspot.com/)公告為主。
(2) 本研討會印製之論文集,皆為現場報到領取,恕不接受代領;所收錄之論文初稿,未經原作者同意,請勿引用;研討會之錄影與錄音檔案僅供工作記錄使用,恕不開放;本研討會預計於2011年出版正式論文集。
(3) 若您屆時無法參加,請於9月3日前來信告知,利於大會進行備取名單遞補(近日公告),以免影響其他報名者之權利。
(4) 報到地點:蘭陽博物館二樓會議廳。
請至研討會官方Blog查詢報到編號,由於博物館參觀遊客眾多,建議依照圖示路線從湖邊步道入館(圖一)。由於蘭陽博物館目前實施遊客人數控管政策,請各位貴賓於9月9日早上九時前進準時館。若您無法於九時進館,請事先列印本錄取公告,向館方展場人員出示,或告知您的大名,將由展場人員指引您進入會場。報到完成後則可憑出席證自由進出。
圖一、園區地圖 請至http://0rz.tw/XhkZT下載觀看
(5) 本研討會之教育研習時數規定為,每日上、下午需各簽到乙次,參加半日者為三小時,每日全程參與者為六小時。
(6) 為響應環保運動,請各位貴賓記得攜帶餐具及水瓶。
(7) 為避免各位貴賓於蘭陽博物館園區遇上塞車及停車位不足等問題,建議搭乘大眾交通運輸並搭配計程車轉乘(頭城火車站至會場約100元),交通資訊請至 (http://www.lym.gov.tw/ch/Visit/traffic.asp)查詢。

蘭博元年學術研討會籌備小組敬邀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蘭陽博物館研討會會場園區圖及交通方式



蘭博園區地圖,建議依照湖邊步道(紅線)入館,以避開參觀人潮。
交通建議方式:
http://www.lym.gov.tw/ch/Visit/traffic.asp

火車
台北方向南下
搭乘【東部幹線】至「頭城火車站」下車→往北步行約20分鐘→蘭陽博物館。
搭乘【東部幹線】至「頭城火車站」下車→搭計程車至本館(約3分鐘)。
宜蘭、花蓮方向北上
搭乘【東部幹線】至「頭城火車站」下車→往北步行約20分鐘→蘭陽博物館。
搭乘【東部幹線】至「頭城火車站」下車→搭計程車至本館(約3分鐘)。

客運

台北方向南下
搭乘【首都客運】或【葛瑪蘭客運】於「礁溪站」下車→轉乘【國光客運】頭城-南方澳路線(每日 06:00~21:00,班距30~40分鐘)於「頭城總站」下車→往北步行約10分鐘→蘭陽博物館。
搭乘【首都客運】或【葛瑪蘭客運】於「礁溪站」下車→搭計程車至本館(約15分鐘)。
宜蘭、花蓮方向北上
宜蘭地區搭乘【國光客運】頭城-南方澳路線(每日 06:00~21:00,班距30~40分鐘)於「頭城總站」下車→往北步行約10分鐘→蘭陽博物館。

自行開車
台北方向南下
國道5號高速公路(經雪山隧道)下頭城交流道→右轉省道台2庚線(北部濱海公路)往頭城方向→續行5公里→頭城→續行1公里→蘭陽博物館。
省道台2庚線(北部濱海公路)往宜蘭方向→經大里、北關→梗枋漁港→續行5公里→蘭陽博物館。
宜蘭、花蓮方向北上
國道5號高速公路(經雪山隧道)下頭城交流道→右轉省道台2庚線(北部濱海公路)往頭城方向→續行5公里→頭城→續行1公里→蘭陽博物館
省道台9線往北上方向→礁溪→頭城→續行1公里→蘭陽博物館。
省道台2庚線(北部濱海公路)往北上方向→頭城→續行1公里→蘭陽博物館。


蘭陽博物館元年學術研討會報名通過公佈時間延期

蘭陽博物館元年學術研討會「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報名通過名單,

將延至2010年8月23日之後公佈,敬請見諒。

本研討會接受報名時間至2010年8月20日止,逾期不候。

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

蘭陽博物館元年學術研討會「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報名相關訊息:

蘭陽博物館元年學術研討會「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報名相關訊息:

蘭陽博物館元年2010研討會─「當地方遇見博物館: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學術研討會,訂於2010年9月09、10日於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會議廳舉行。

大會一共邀集19篇文章,依論文之主題分五主題場次,(一)博物館經營管理與文化治理、(二)地方博物館角色與文化再現、(三)地方知識的博物館體現、(四)地方與社群的博物館想像、(五)物件、場所與博物館學習,以及綜合座談會「博物館落成之後」。

大會並邀請陳其南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博物館研究所)擔任第一天議程的Keynote Speech,講題為「作為思想與生活方式的博物館」。第二天的Keynote Speech則邀請世界宗教博物館江韶瑩館長,進行「博物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地域活化」的專題演講。

研討會議程海報(含專題演講、各場次主題論文及主持人、評論人)http://ims.tnua.edu.tw/meetccp/poster.jpg

研討會議程表
http://ims.tnua.edu.tw/meetccp/agenda.doc


說明:本研討會採徵選制,人數上限為80人。
請E-mail至meetccp@gmail.com(請註明:參加「蘭陽博物館元年學術研討會」,
並待主辦單位回信確認報名)。報名通過者將以E-mail通知並在官方Blog公佈,
未通過者恕不另行通知。

主辦單位: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承辦單位: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新聞」蘭陽博物館試營運 宜蘭生活美學特展邀你體驗

【大台灣旅遊網TTNews記者石靜怡】
籌建歷時十八年蘭陽博物館即將於6月25日起進行第二階段試營運開放民眾免費入館參觀,並同時推出「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特展」。蘭陽地區長久以來有著豐厚多元的地方特色文化與工藝,這次特別以「手創」的誠摯與感動出發,將在地文化內涵與當代設計美學一同融入家居生活,創造屬於宜蘭人獨特的生活美學新體驗。展覽最大特色將聚焦在宜蘭社區、傳統工藝師與設計師共同創作的生活美學作品,從社區的人文特色出發,找出特色元素與媒材,再經由設計師的創新思維與手法,激盪出兼具實用、美感及在地文化內涵的生活創意品,同時也邀請了宜蘭在地藝術家借展其精彩創作來共襄盛舉,成就這一場宜蘭生活美學饗宴。

22日在台北文建會的記者會中,主辦單位邀請到多位宜蘭著名的藝術家與設計師展出別具特色的作品。蘭陽博物館代理館長黃怡芬表示,整個宜蘭就是一座大博物館,本次特展以「厝內厝外攏是博物館」的概念發想,除了希望讓各界進一步體認宜蘭豐厚多元的文化之美,同時更希望讓各社區透過與設計師的激盪交流,創造一種全新的美學新體驗,並能持續以「手創」的精神,讓那些由土地滋長出的精采故事,以各種有創意的美麗形式,在我們的生活中繼續訴說、傳承。展覽期間於週末假日,推廣活動同步登場,6/26(六)開始,隔週同步舉辦工藝示範、DIY教學及生活美學講座,工藝示範活動邀請宜蘭在地工藝師,現場示範工藝作品製作過程及技巧,讓民眾透過現場示範,進一步了解工藝作品製程及特色,DIY教學活動則邀請參展社區,教導民眾製作趣味工藝品,讓民眾在參觀展覽之餘,還可親自體驗手創樂趣!(圖/蘭陽博物館提供)
新聞網址 http://easy.sina.com.tw/news/article_newsid-55697.html

蘭陽博物館元年研討會時間調整

蘭陽博物館元年2010研討會─「當地方遇見博物館: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學術研討會,原訂於2010年9月13、14日,今調整至2010年9月09、10日於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會議廳舉行,造成您的不便敬請見諒。

大會一共邀集19篇文章,依論文之主題分五主題場次,(一)博物館經營管理與文化治理、(二)地方博物館角色與文化再現、(三)地方知識的博物館體現、(四)地方與社群的博物館想像、(五)物件、場所與博物館學習,以及綜合座談會「博物館落成之後」。

大會並邀請陳其南教授(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 博物館研究所)擔任第一天議程的Keynote Speech,講題為「作為思想與生活方式的博物館」。第二天的Keynote Speech則邀請世界宗教博物館江韶瑩館長,進行「博物館。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地域活化」的專題演講。詳細大會議程與報名訊息將於2010年8月中旬公布。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十三行博物館與地方的結合

十三行博物館與地方的結合 圖/文 古佩玉*

台北縣立十三行博物館位於八里左岸,開館於民國92年,為北台灣第一座考古類型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的成立源自十三行遺址的搶救與挖掘成果,因此,該館自始就與地方有無法脫節的淵源,並本著生態博物館的理念,在營運初期即擬定「水岸・社區・博物館」總體營造計畫,整合自身與周邊資源,以十三行博物館為核心,結合周邊社區的開發,發覺八里的在地特色,以達至「龍形八里、觀音曦照,八里左岸、風華再現」為營運目標。

然而,十三行遺址儘管是意義非凡的珍貴資產,但這些文化資產不是生財的工具,對原本荒涼的八里地區,如何能是帶動地方發展的關鍵?讓在地居民親近博物館,進而認同社區營造的理念是首要任務,其次是吸引外地觀眾到八里來,除了推廣八里在地特色,更利用觀光人潮刺激地方的發展。作為社區營造的帶領者,十三行博物館必須先融入當地,展示教育仍是最基礎的職責,但善用地方居民,讓學校教師進駐博物館,任用當地居民為解說員或志工,博物館與地方成為彼此不可或缺的資源。居民與在地文化的距離更接近了,不僅產生認同感,更成為推廣在地文化的宣傳者,而十三行博物館將持續地發揮博物館的影響力,不只在博物館內,更積極地向外發展,引進人潮,推廣八里的美好。

在該館每年的行事曆中,除了在館內的特展之外,每年於7-8月利用館外的陽光廣場舉辦太陽祭,10-11月舉辦左岸藝術節,在這些活動中館方積極邀請具原住民色彩的表演藝術團體參與演出,並舉辦裝置藝術展,希望藉此吸引更多民眾的目光,提升在地的文化素養,打造八里左岸是藝術的、文化的、活力的形象。除了這些藝文表演,館方積極利用自身的資源,與當地的特色結合,推行八里一日遊、一日劵的活動,或爭取辦理各項活動(如:2009國際自由車環台公路大賽),走出博物館實體的軀殼,十三行博物館展現博物館除了展示教育,還有更重大的社會責任。

十三行博物P1010028-m館外觀。

 

 

 

 

 

十三行博物館常設展,將八里地景-海邊也納入展示中

PB250086-m



*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2010年5月7日 星期五

春遊博物館,陶博館醃梅趣!

春遊博物館,陶博館醃梅趣!               文/圖 尤芷鏞 *    

       一年一度由鶯歌陶瓷博物館舉辦的「甕藏春之梅-醃脆梅活動」,已經邁入第九年,每年皆吸引大批人潮,素有陶博館clip_image002「春吶」的響亮稱號。活動源自於為幫助921大地震後的南投梅農,改善當地生計,因此與南投梅農合作辦理。除了挑選來自南投水里特有的青梅外,由於陶的微量透氣性,適合用來保存醃漬食物,館方便請陶藝名家每年為梅甕設計不同的樣式,以推廣生活陶瓷器皿的應用,也希望讓民眾更了解陶的特性。例如2006年利用鶯歌傳統的四角窯,以柴燒方式燒製梅甕;2008年則邀請鶯歌高職陶工科學生彩繪梅甕;而今年由知名陶藝家陳啟南所設計的梅甕《方圓之間》,從蓋頂到甕底,皆用「方」、「圓」組合而成,造型非常特別,除了盛裝脆梅,也可作為碗盤或花器使用。

      為了避開人潮,特地選擇非假日的下午場次參加活動。來到博物館後方的廣場,已見工作人員忙進忙出,準備工具。活動主持人是來自南投水里呆呆休閒農業區[1]的盧班長,長久以來負責梅子的推廣工作,因梅的古字為「槑」,農業區因此得名。活動在閒聊中展開。每位參加者有一公斤的青梅與一口陶甕,跟著盧班長細心又風趣的解說下,按部就班開始處理青梅。

clip_image002[11]clip_image004      首先是「殺青」,必須用粗鹽與青梅一起搓揉,去掉果皮上的絨毛,直到青梅顏色變深且濕濕的,是需要手勁的步驟,只見眾人賣力的「搓搓樂」,掌心也經歷了一次天然的去角質SPA。clip_image004[8]                                                     接著是「拍裂」,以木槌將梅子敲破一小洞,看似簡單的動作卻需要幾分技巧,若是太過用力,梅子馬上就呈現果肉分離,賣相不佳的狀態。

clip_image002[13]

      最後將青梅與粗鹽一併放入甕中,初步的醃漬工作即告完成。由於時間限制,後續工作必須帶回家自己繼續DIY,盧班長搭配講義為大家解說後製工作,包括漂洗、瀝乾、加糖浸漬等,讓大家step by step,就能做出成功的脆梅。

      整場活動下來,新鮮感超越了一切技術上的步驟,不論是婆婆媽媽、親子團體,或是三五好友,都沈浸在醃脆梅的樂趣中,活動過程輕鬆,老少咸宜。如果意猶未盡,博物館也提供一日遊的教學活動,包括醃脆梅活動、梅甕製作體驗課程、展覽參觀與影片欣賞。因此,不妨趁著春日好時節到博物館走走,享受醃脆梅的樂趣外,嘗酸甜,也能與博物館更貼近,醞釀心中的好滋味。


*作者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研究生

[1] http://shuili2008.myweb.hinet.net/list.html 呆呆休閒農業區官網(2010/5/7)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當地方遇上博物館: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

臺灣的博物館運動從國家博物館之建構,發展到形塑區域的、地方的博物館的階段。由於行政院文建會的推動,三一九鄉鎮成立地方博物館的可能性不斷的增加;縣級博物館也開始出現,例如蘭陽博物館與澎湖生活博物館。相對於大型的國家博物館,地方社會通過獨特的自我發現與地方組織,參與建構當代臺灣的社會文化圖像。
崛起太快的榮景總相伴一些無可避免的粗糙。許多地方博物館,將會遭遇種種問題。例如,建館的定位不清、蒐藏政策不明,缺乏蒐藏品,推廣教育的活動不多、專業人員極少,沒有正式的組織系統,收藏、研究、溝通及行政空間等房舍設備明顯不足,展示多半是常設展而未有生動的特展,以及化約了博物館與地方社會的性質之關係等。博物館實體與概念都是由西方傳來的,臺灣一般人所想像的博物館,與西方定義的博物館意象相去極遠,而館員往往對博物館的終極關懷了解不深。正因為如此,不論是思考博物館本身的性質及其問題,或討論地方文化如何、為何進入博物館,或探索設立博物館對民間生活的影響等層面,都還停留在常識的階段。
新的博物館功能漸漸開始出現不同與以往的取向,人們重新思考博物館的當代角色。例如:一座博物館固然應該繼續保持其「蒐藏保存機構」的性質、也應轉形為「教育學習的組織」,博物館的經營應彰顯「地方性的特色」,館員從具有「反思性的角度」看待展示、收藏、教育之目的,場所與藏品的管理強調「可及性」,在展示與教育計劃中提出「整合的脈絡觀」,重視「展示與教育的效果與功能」,博物館的運作和其他的社會制度或研究機構重行「整合」等。
博物館以保存者的姿態出現在倍受威脅的文化遺產面前,物件的積極蒐藏自然是重要的。不過,地方博物館也應動員適當的人,通過物件、詮釋過去居民獨特的拓殖歷史與生活方式,並進而擬構出具有地方社會色彩的博物館展示與相關活動。這不但有可能將詮釋生活方式與歷史的權力賦予當地居民,呼喚居民的地方認同感,也使他者獲得認識地方社會的機會。地方博物館的表現,重點在於以在地者的觀點、協助參觀者獲得有關過去、現在和未來如何勾連在一起的地方知識(local knowledge),強調與物有關的關係和過程的詮釋,而非僅將注意力放置在器物的收藏和展示上。由單純陳列轉到詮釋性的溝通,把握整合、動態、反思、社會生活、地方性與地方產業等觀點,以及將支離於功能與意義之網的器物和生活方式予以再脈絡化,是地方博物館呈現的幾個主要途徑,而其目的便是促成具有地方特性(locality)的社會文化發展。
事實上,早在1974年,國際博物館評議會修訂的博物館定義,反映「博物館應該成為其所處的社會整合的一部份」的觀點,明確的指出博物館應成為一個服務於社會與社會發展的機構。這個新精神與其有關的文化民主觀念的推廣,已成為地方 / 社區博物館的出發點與業務的核心。不僅如此,在地方、區域、國家和全球的層次,文化多樣性都是一個歷史的和社會的實體。因此,各博物館應該反映其顧客所在地區的文化多樣性。不同國家的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豐富資產,也是延展世界和平、和諧和文化持續性的砥柱。每一個社會的職責,便是透過文化多元主義的過程,促進全球資產。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可以積極的探索有關社區文化與經濟發展、地方意識、不同族群的認同和自我尊重的方法。
看來博物館介入地方的潛力極大,但是臺灣的縣級博物館之社會文化實踐成果是/將是如何呢?
「當地方遇見博物館:臺灣經驗與跨文化視野」學術研討會,將提供一個跨學科與「縣際」的交流平台,以實徵資料的學術研究為基礎,共同探討區域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功能以及面臨的挑戰,提供意見交流的機會。
研討會將規畫六個主題,分別由宜蘭縣(蘭陽博物館)、澎湖縣(澎湖生活博物館)、臺中縣(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臺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淡水古蹟博物館園區、黃金博物館園區)等相關學術研究與實務經驗者發表論文,聴取與會人員的建言,做為縣級(區域/地方)博物館永續經營的參考。
本次研討會以邀稿方式進行,將徵求12~15篇論文,歡迎以理論、研究或是博物館實務現況反思為取向的論文投稿。
除專題演講、論文發表之外,並於大會第二天舉行綜合座談會,擬邀請國內縣級博物館館長及文化單位主管,就台灣目前區域博物館營運管理的實務面,例如籌建過程(如籌設、軟硬體工程、人員編制、經費等)、在地博物館或社區結合(產業、結盟、互動、整合、文資等)等諸多面向進行專業交流與對話。